趋势配资 红九军副军长上将政委中将,为什么军长成了农民子女还去了香港?_何畏_张国焘_土地革命
大家好趋势配资,我是兰台。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红九军,这支在土地革命时期赫赫有名的传奇军队。
为什么说这是一支传奇的军队呢?
答案其实藏在1955年的授衔中。那一年,原红九军的副军长许世友荣升为上将,政委詹才芳也被授予了中将军衔。但唯一缺席的是红九军的军长何畏。
可能有朋友会问:“是不是因为何畏牺牲了?”
其实并不是。事实上,1955年何畏依旧健在,而且当时他在海南老家过着平凡的生活,一直到1960年才去世。
展开剩余84%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作为红九军的军长,何畏不仅没有参与授衔,反而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了一个普通的农民呢?
答案要追溯到1938年,那时何畏选择主动脱离了革命队伍,甚至可以说他是“开小差”了。接下来,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何畏的传奇故事。
何畏,本名何世富,1900年出生在广东省海南乐会县的玉堂村(现今的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朝烈村委会玉堂村)。他后来自改名为何畏,作为他投身革命的象征。
何畏的血统也很特别,他的祖母是越南人,因而他有着1/8的越南血统。3岁时,他随父亲何良炳来到英属马来亚(现今的马来西亚),在当地的华人学校求学。
他早早就参与了革命,在20岁那年便加入了马来亚共产党,并且成为了马共的早期领导之一。由于他积极参与英属马来亚的反殖民活动,曾带领当地的华人群体与英国殖民政府抗争,最终被英国当局逮捕,并且被驱逐出境。
返回中国后,何畏进入了厦门大学深造,并在毕业后接受组织安排前往香港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香港爆发了为响应五卅大罢工而举行的大规模工人运动,何畏是这场运动的组织者之一,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也使他无法继续留在香港。
此后,组织安排他进入黄埔军校深造,成为了少数拥有大学文凭的黄埔军校学生之一。1927年5月,何畏顺利毕业,7月便参与了广州起义,并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广州起义失败后,何畏被派往越南参与游击战,与越南的革命党人一道,与法国殖民军作战。
1929年,李宗仁与白崇禧发动的兵谏导致了广西政局动荡,何畏在这一背景下被派往广西,进行兵运工作,并参与了百色起义,成为红七军的营长,声名鹊起,被誉为“拼命三郎”和“小诸葛”。
随着时间的推移,何畏的军事才能不断得到锤炼。1932年,经过数次艰苦战斗,他被调任红四方面军,参与了多次重大战役,尤其在鄂豫皖苏区的反“围剿”中展现了卓越的指挥才能。
何畏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成为了红四方面军的一员猛将,担任了第四军第十二师的副师长、师长等职务,他的勇猛和智慧让人称道。许多人认为他之所以被誉为“智勇双全”,不仅因为他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还因为他在战场上冲锋在前,深得士兵们的拥护。
如果没有某些特定的历史变故,何畏无疑会在1955年的军衔授予中荣升大将。然而,命运却让他遇到了张国焘,而他与张国焘的关系也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为何何畏与张国焘关系如此亲密呢?
学者们普遍认为,两人志趣相投。张国焘毕业于北大,何畏则是厦门大学的校友,二人的学历在当时的红军中堪称顶尖。此外,两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且都属于“空降”干部,这使得他们有很多共同话题。张国焘重用何畏,目的是为了展示自己非空降无能之辈,而何畏也依赖张国焘的提携,迅速在红四方面军中崭露头角。
在张国焘主导的红四方面军时期,何畏被公认为张国焘最信任的将领。甚至有传言称,张国焘对何畏的信任超越了对徐向前的信任。
但也正是由于这种深厚的“知遇之恩”,在长征途中,何畏屡次站在张国焘一边,甚至曾一度支持张国焘的错误决定,导致与中央红军的关系出现裂痕。
然而,随着长征结束,红军抵达陕北后,何畏被调任为抗日军政大学的副校长,暂时脱离了军队。
此时,中央考虑到他资历老,战功显赫,特别是曾在长征中屡遭重伤,因此对他并未做过于严厉的处理。作为副校长,他和刘伯承、罗瑞卿并肩工作,地位可见一斑。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张国焘在1938年竟然投靠了蒋介石。作为张国焘最信任的军事将领,何畏的立场瞬间变得非常尴尬。最终,何畏选择了脱离革命队伍,成了“开小差”的逃兵。
不过,与张国焘的背叛不同,何畏并不想与革命为敌,他选择接受了蒋介石给的一笔钱,却并没有像张国焘那样完全倒向敌人。
从1938年到1946年,何畏的去向成谜,直到1946年才与原配夫人曾国彩恢复了联系,并告知她自己生活在广州,且娶了新妻子罗明新,并有了两个孩子。
1949年后,何畏随罗明新去了香港,直到1955年因家庭矛盾返回海南老家。这时,村里的人对他早年革命的经历一无所知,只知道他曾经在外做生意,过着朴素的生活。
何畏在老家从事一些轻体力劳动,偶尔为村里的夜校当义务教师。记者采访过曾与他相识的老人们,大家普遍描述他为一位知识渊博、为人谦和、吃苦耐劳的人。尽管他曾是革命中的英雄,但在村里,他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还常常在休闲时阅读,津津乐道地讲解《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1960年,60岁的何畏在海南老家去世。
直到临终前,他才向妻子曾国彩透露了自己曾是革命战士的身份,曾国彩这才知道原来丈夫曾经有过如此辉煌的革命历史。
曾国彩回忆时说:“我丈夫曾是搞革命的,战功显赫,他的战友们现在都在北京当大官。我丈夫因为犯了错误才离开了红军。”
2003年,曾国彩去世,享年100岁。
尽管何畏一生充满波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革命的那份热忱。相比张国焘,我个人认为,何畏其实一直怀有革命理想,只是在关键时刻受到了张国焘的影响,加之他自身的胆怯,最终选择了“开小差”。
你怎么看何畏的一生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END趋势配资
发布于: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