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杠杆条件 “5·7”印巴空战对国防建设的启示_装备_战机_导弹
北京时间2025年5月7日凌晨,印度军方发动“朱砂行动”,对巴基斯坦境内和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9处目标进行空袭和导弹打击,作为对4月末发生在克什米尔地区所谓“恐怖袭击”的报复,造成近百平民伤亡。巴基斯坦军方第一时间进行了反击,出动空军战机与印军在边境地区发生空战,根据5月7日晚间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伊沙克·达尔在议会通报的空战情况,确认巴基斯坦军方出动搭载了PL-15E空空导弹的歼-10CE战斗机、HQ-9P防空导弹等作战装备在空战中击落5架印度战斗机,包括3架阵风战斗机、1架SU-30战斗机、1架MIG-29战斗机以及2架印度无人机,巴方战机执行完战斗任务后全部安全返航。
关于空战的具体过程和关键装备在战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互联网上已经有丰富的解读,在此不再赘述,本文重点谈谈本次史上第一次四代机实战交锋和超视距远程空战所折射出来的国防建设思路优劣对比。
展开剩余76%印控区阵风战斗机残骸,编号清晰可见
先说结论:现代战争,武器装备决定作战效能的下限,体系能力决定作战效能的上限,而工业体系决定了战争能力的极限。
首先是装备参数和作战效能的发挥,从此次印巴冲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印度手握法国阵风4代机、俄罗斯SU-30、以色列费尔康预警机、俄制S-400防空系统等先进装备,对阵以枭龙Block III、歼10CE、HQ-9P防空系统、ZDK-03预警机为主力的中系体系巴基斯坦空军。
在纸面参数相当甚至占优的情况下,印度空军被打出0:5的耻辱战绩。其“万国造”先进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几乎完全没有得到发挥。反观巴基斯坦,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不跨越国境线的前提下,超视距击落了6架印度战机而己方无一损失,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印控区找到的两枚不同编号的PL-15E空空导弹残骸
巴基斯坦的歼-10CE和枭龙Block III战机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和PL-15E远程空空导弹,探测距离达170公里,射程覆盖145公里,可在印度战机未发现自身时发动攻击。相比之下,印度阵风战机的RBE2-AA雷达探测距离仅160公里,且其搭载的“流星”导弹因高原环境适应性差,未能有效发挥射程优势。这种装备代差直接导致印度战机在空战中处于被动地位。
巴方部署的HQ-9P防空系统采用主动雷达制导和冷发射技术,拦截速度达4马赫,覆盖范围200公里,远超印度尚未形成战斗力的S-400系统。实战中,HQ-9P在印军阵风进入巴控区后迅速锁定并击落,展现了单一装备性能对战场态势的基础性影响。
除了装备关键技术性能上的优势外,体系作战能力的强弱对比,直接决定了双方悬殊的实际战果。
巴基斯坦通过ZDK-03预警机、地面雷达和战斗机数据链构建了实时战场感知网络。例如,预警机发现印军阵风战斗机后,通过数据链将信息同步至歼-10CE,后者无需开启雷达即可发射导弹,PL-15E空空导弹发射后仍然具备双向数据链修正的制导能力。反观印度,其费尔康预警机因缺乏与阵风的数据链兼容性,仅能依赖语音指挥,导致协同效率低下,错失攻击和规避攻击的关键窗口。
还是在印控区找到的PL-15E空空导弹雷达天线
巴方空战行动中,歼-10CE负责远程压制,枭龙Block III在预警机指挥下执行精确打击,HQ-9P提供防空掩护,形成“探测-锁定-打击-防御”闭环。而印度空军装备来源复杂(法国阵风、俄罗斯苏-30MKI、以色列预警机),各系统互不兼容,指挥体系割裂,最终演变为“单打独斗”。
印度“万国造”的武器装备体系,光是实现设备兼容的“系统集成”已经够印度喝一大壶了,遑论实现追求“跨域涌现”的体系作战能力,这与巴基斯坦采用的中式体系,差距显著。
如果地区冲突进一步加剧,演化为持久战,工业体系将会决定作战效能的极限,首先国防产业链体系的自主性决定了装备供应链的韧性,印度武器装备高度依赖从不同来源国进口,战时供应链十分脆弱,而巴基斯坦虽然体量不具备优势,却一直在积极提升国防产业链自主性,如从中国获得枭龙Block III的技术转让,开展自主生产,具备一定自主供应链的鲁棒性。
同时工业体系的强弱也决定了技术转化的效率,以中美为例,美国DARPA主导的军事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从技术研发到装备列装平均周期为5年,近10年来,这一周期正在逐渐拉长,而中国依托“新型举国体制”,将高超音速导弹等关键武器研发周期缩短至3年,展现出工业体系对技术红利的高效转化效率和吸收能力。
工业体系还决定了战时动员的潜力,在动员状态下,民用产能的快速转为军用,依托强大工业体系所爆发出的战争韧性股票杠杆条件,是不惧怕任何烈度冲突的最大底气。
发布于:上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