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股票配资股 集聚7万多家机器人企业,深圳靠什么
深圳短期股票配资股,一个孕育无数奇迹的城市。
这里诞生了腾讯、华为、比亚迪、大疆等知名科技企业,也以其浓厚的创客文化吸引了无数的年轻人在这里追梦,催生了无数的科创企业。
从深港青年梦工场、“模力营”AI生态社区,到深圳科创学院、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从明星企业如比亚迪、优必选,到“00后”主导的初创型企业……4月23日至24日,记者沿着“机遇湾区”“机遇香港”“机遇澳门”主题采访活动的路线,感受深圳创新创业前沿的脉搏,也看到了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蓬勃活力。
从“机器人谷”到7万多家机器人企业
位于深圳南山区的优必选科技,是广东机器人“七剑客”之一。
4月23日,当记者来到公司的展厅,呈现眼前的是一幕幕视觉大餐:熊猫机器人打起太极,商用版人形机器Walker C如运动员般地一路小跑,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轻松搬起数十斤的重物,墙上摆放的一众小机器人集体起舞……
南方杂志 叶石界 拍摄
几天前,在北京举办的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中,优必选联合研发的机器人“天工Ultra”成功夺冠,在网上已经火了一把。
“天工Ultra的夺冠,是我们人形机器人开发实现突破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说,优必选拥有2680项授权专利,依托大湾区完善的供应链,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伺服驱动器的国产化比例超90%,这让公司在全球竞争中有充足的底气。
在深圳大学城周边,沿着留仙大道、地铁5号线,从长岭陂延伸到西丽和留仙洞一带,云集了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哈工大深圳校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名校,优必选、越疆机器人、肯綮科技、云鲸智能等头部企业在这里设立总部。
这一条狭长的地带,就是最近爆火的深圳“机器人谷”。
跟享誉全球的硅谷类似, 这里集聚的科技巨头、顶尖学府、创业文化、产业生态,共同形成了“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产业集聚效应,极大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在深圳,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国产化率超90%,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率突破60%。尤其是在“机器人谷”,半径10公里内基本可完成机器人从设计到量产闭环。
优必选创始人周剑曾提到,“就拿定制一个齿轮来说,能生产符合我们要求的企业在深圳遍地都是,各项零件生产算下来不仅效率提升至少50%以上,而且费用也能节省约30%。”
放眼整个深圳,机器人企业林立。
南方杂志 叶石界 拍摄
4月24日,深圳先进院联合深圳市机器人协会发布的《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深圳机器人企业数量达7.4万家,同比增长39.64%;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为2012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12.58%。
这些企业为啥不惧关税大棒
当前,美国发起关税战、贸易战,贸易紧张局势持续扰乱产业链供应链。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走访的科创企业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一方面, 深圳乃至大湾区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丰富的应用场景为他们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另一方面,突破关键技术成为“硬卡替”(专注硬科技、攻破“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替代)企业,也给了他们充足的底气。
位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的华力创科学(深圳)有限公司,就是一家这样的企业。
针对人形机器人指节力觉感知的空白,华力创科学研发出全球尺寸最小的光基六维力传感器,将多维力传感器尺寸微缩至毫米级别。随后,又推出腕关节六维力传感器,让人形机器人的手腕像人一样有感知能力。
2019年,在英国读博士的鱼晨和导师、师兄依托全球首创的“光学多模态感知技术”,在深圳创立了华力创科学。“我们团队很早就开发这项技术,完全是原创的,而且毫米级传感器全球只有我们能做。”这一点,鱼晨完全不担心会被国外“卡脖子”。
其独一无二的技术,让很多人形机器人、航空航天、精密加工领域的传感需求逐渐被满足,目前腕关节六维力传感器等相关产品已经应用在国内头部机器人企业的产品中。
在南山区“模力营”AI生态社区,他山科技CEO马扬为记者展示了机器手取纸团、抓水瓶的过程。看似简单的过程,却很考验触觉传感器的精准度,这对人工智能触觉传感芯片要求很高。
受访者供图
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企业,3年前研发出了全球首款数模混合AI触感芯片,这也是首款基于SNN(脉冲神经网络)的分布式类脑产业化应用芯片。这一技术的突破,使得公司的触觉传感器在模拟人体神经系统方面实现重大进展,被用于人形机器人从指尖到皮肤上。在“天工Ultra”的研发生产中,他山科技也提供了触觉解决方案。
成立于2018年底的睿思芯科(深圳)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突破高性能服务器芯片自主化瓶颈,是中国最早进行RISC-V高端处理器设计的公司之一,成为国产高端处理器自主化的重要力量。
在睿思芯科创始人谭章熹看来,美西方的科技打压和关税大棒,带来了困难的同时,也倒逼企业加速技术迭代。“最好的应对方法是回到底层的技术创新。”他说,这要求企业必须踏踏实实做事。
面对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这些科创类企业都冷静而理性地认识到:唯有做好产品创新,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如何帮助年轻创业者圆梦
深圳的创新生态中,有一个为外界所熟知的“6个90%”创新密码——
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都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都出自企业。
而企业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市场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前海、河套等国家级重大合作平台,更是年轻人创新创业的天堂。
在前海,记者先后走访了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深圳科创学院等平台。
位于深圳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重点聚焦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生命健康等香港重点发展产业领域,为广大港澳青年内地创业发展打造“第一站”。
南方杂志 叶石界 拍摄
截至2025年3月31日,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1450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1028家(香港团队943家)。共培育孵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6家,专精特新企业18家,其中2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层次人才团队12家。
类似的孵化机构还有深圳科创学院。
深圳科创学院是由被誉为科创界“扫地僧”的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发起创立的。这家创办于2021年的学院,不同于科研院所和高校做成果转化,而是从产品定义、组建创业团队、研发技术解决方案、完成量产以及渠道搭建等全方位为创业者赋能,快速将年轻人带上创业轨道。
来自贵州的孙英东,是一名“00后”。2023年10月,他在深圳科创学院的支持下,创立了运动科技产品为主业的云望创新,发明了全球首款AI滚动按摩机器人。
受访者供图
“进来的年轻创业者70%以上都是属于‘三无人员’的在校生,没有产品方向、没有团队、没有资源,但是做的都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项目,我们为他们提供配套、帮他们搭建团队,也在项目孵化过程中评判创业团队是否适合创业。”深圳科创学院副院长于盈说。
成立四年来,深圳科创学院集聚了500多位创业者、近70个创业项目,其中获得天使轮投资、估值数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已有20个左右。
年轻创业者的每一次大胆尝试、每一次打破常规,都会带来颠覆性的成果。
深圳乃至大湾区,就是创新创业最好的舞台。
《南方》杂志重磅栏目“区域观察”邀您进群:
1.您可通过我们原创分析文章,深读广东区域发展的经验和趋势。
2.诚盼提供各地实践线索,我们将遴选合适选题推出报道。
3.交流、吸纳读者意见,不断优化提升栏目品质。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叶石界
【本文责编】郭芳
【频道编辑】周丽娜 莫群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蒋玉 刘龙飞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短期股票配资股